当前位置:首页  »  栏目  »  法制共建
姚家琦:新时代的包拯廉政文化
时间:2022-05-30来源:人民法制 阅读:10



分类:廉洁文化 作者:姚家琦 来源:廉政法治研究网 发布时间:2022-05-30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多次对纪检干部提出“要当现代的‘铁包公’,要对腐败现象‘零容忍’”。拨开浩如烟海的华夏历史,无数名臣良将浩如烟海,但包拯二字时至今日仍熠熠生辉。

       包拯,字希仁,宋朝庐州合肥人士,传说中他是个黑脸,额头上有道月牙,而历史上却是个白脸,额头上没有明月,心中却装着明月。年少的他很有志气,29岁高中进士,被拜为八品京官。但因孝顺,不舍父母,毅然弃职家居赡养父母,直到父母相继离世守孝到39岁才在乡人的劝勉下步入仕途。

明月高悬 不畏强权

        青年包拯以孝廉著称,时常侍奉在父母左右,不会游走江湖与侠客并行,没有经历传说中的刀光剑影与儿女情长,但在办案上包拯还是很有一套。结合《宋史》与《宋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墓铭》,确认由包拯所办案件共有6宗,我们用其中3宗案件来简要剖析包拯的办案生涯。

        第一宗,牛舌案:

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一农户耕牛的舌头被人盗割后,牛主人向包拯报案,但没有割牛舌者的线索,包拯怀疑割牛舌者与牛主人有私仇,便利用封建时期禁止私杀耕牛的法令,让牛主人杀牛来引出割牛舌者举报牛主人,案件虽说不大,其思维之敏捷让人钦佩。

        第二宗,挞叔案:

      (包拯)旋改庐州。公性严毅,有从舅违法,公挞之。

       包拯回庐州任知州后,他舅舅违法后本想找包拯说个人情,却想不到包拯办案严格依法,二话不说就给了老舅一顿板子,扎扎实实的唱了回黑脸。

       第三宗,拒偿案:

       有讼贵臣逋物货久不偿者。公批状,俾亟偿。贵臣负势,拒不偿,公既传贵臣至庭,与讼者置对,贵臣窘甚,立偿之。

       贵臣一般指代三品以上的公卿大臣,算起来是个部级干部。贵臣借物不还,被起诉后,包拯责令其立即偿还,但贵臣仗着权势仍拒绝偿还,却被传到包拯公堂后与上诉人当场质对,三个人大眼瞪小眼看来看去,看得贵臣脸红气粗,尴尬之下只得答应偿还。

       通过以上案件我们看到在办案上,包拯不仅做到了明月高悬,更多体现的还是为民直言与不畏强权,也恰恰正是这份办案时对权贵与百姓的不偏不倚,给“铁包公”的形象形成奠定了结实基础。

清风相随 刚正不阿

       包拯为官时针砭时弊、弹劾失职、除弊改制等得罪人的事有一件干一件,其给仁宗上奏《孝肃奏议集·乞不用赃吏》“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正是表明了他与所有贪官污吏势不两立的坚决态度。

        1042年,包拯上任端州,即现肇庆,端州盛产砚台,往来前任知州均巧立名目向百姓收取几十倍上贡的砚台,用来中饱私囊、行贿受贿,包拯在任三年“岁满离任,不持一砚归”,不拿不送,还将前任的各项征收名目悉数废除,离任时城中百姓夹道相送。

       宋代设立谏官在朝廷中搜集建议、评论和施政得失,供皇帝参考。在包拯知谏院期间,张贵妃受仁宗宠爱,其伯父张尧佐虽身无寸功却被任命为宣徽使等四职,包拯闻讯强谏仁宗废止,其后张贵妃鼓动仁宗四次欲下旨,均被包拯谏诤遏止。

      张尧佐除宣徽使,以廷论未谐,遂止。久之,上以温成故,欲申前命...既降旨,包拯乞对,大陈其不可。反覆数百言,音吐愤激,唾溅帝面,帝卒为罢之。

       仁宗本想悄悄把事给办了,没想到刚准备下旨,包拯又火速赶到,当面大喝“以祖业为重,以天下为意”,以至于“唾溅帝面”,郁闷的仁宗贵为当朝天子,刚在宠妃面前夸下海口,转头就被骂的满脸唾液,还得自己用袖子擦脸,回到后宫只得向贵妃抱怨:“你只知道要你伯父升宣徽使,你可知道现在御史中丞是包拯?”

秉明奉公 以民为要

        包拯任监察御史期间,以范仲淹为首的变法派,掀起了以吏治为第一目标,务求富国强兵、推行法治的“庆历新政”。变法本义是好,但变法势必动摇很多人的既得利益。为贯彻改革的执行,范仲淹向各地派出按察使,在当时按察使一句话就能决定地方官的“升”与“死”。

        包拯看到按察使权力过大的问题,上奏一道《请不用苛虐之人充监司》,把按察使自身的腐败问题摆上了台面,让反对新政的保守派抓住了打击新政的把柄,甚至同时产生了拉包拯入伙的想法。成功扳倒范仲淹后,保守派还没来得及弹冠相庆,包拯旋即上奏《请依旧考试奏荫子弟》,要求保留考试选拔士大夫子弟的新政,朝廷各派一片愕然,这时也才明白,包拯不站任何党派,他身前身后只有公理。

       北宋时期,平民需通过门牌司上递案件告状,刁滑小吏就趁机讹诈百姓。包拯任开封府尹时整顿吏风、积极改革,让百姓直接接触办案官员当庭诉冤,百姓闻知纷纷传唱“开封有个包青天”。在开封任职虽仅2年,却让后世牢牢记住了开封府包青天。

        61岁时包拯出任三司使总理财政,随即对财政征用进行改革,此前皇室日用,均为百姓无条件上贡,改革后皇室日用需用市价向百姓购买,使百姓减轻了生活压力的同时也免受贪官污吏盘剥侵扰。任内恰逢江浙两地灾荒频发,包拯连上四道奏则请免江浙赋税,终使两地百姓不用在灾年承担额外征税,平稳度过灾年。

如何学习包拯的廉政思想

        纵观包拯的为官生涯,没有威风凛凛的包青天三铡,没有荡气回肠的三侠五义,没有神鬼莫测的曲折命案,也没有斩过红极一时的当朝驸马,他的为官生涯甚至有些短暂和平淡,但他以自身的徐徐清风搅动了陈旧腐败的宋王朝,穷尽自己的智慧和心血只为家国昌盛、天下太平。

       从包拯的为民思想,学习植根人民群众。包拯面对豪强贵臣毫不退缩,他上表力谏、堂前力争只为百姓能免受苛税徭役侵扰,穷其一生为百姓送去温暖的公正。在封建王朝,百姓面对来自统治阶级与地主的欺压无力反抗,只能盼望出现包拯这样的清官会站在群众身前与贪官污吏斗,与土豪劣绅斗,将那些骑在头上作威作福的坏人一个个送上断头台。这样的白脸包拯似乎还不够,他最好是以黑脸判官的形象出现,甚至能力搏恶鬼,智断生死,在百姓口口相传中黑脸包拯的形象就在广大人民心中扎下了根,而这深扎在群众心中的根,一晃已过千年。

       我们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植根于人民群众是政权施行的重中之重,在法制健全、政令通畅的今天,触犯群众利益的行为更是无可遮蔽。执政者实心为民办事,百姓安居乐业,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质朴需求,顺应群众的人,会被人民永远高高的捧起,千年前如此,千年后更是如是。

       从包拯的清廉思想,学习坚定初心不改。从包拯始任州县地方官开始,其清廉之表里,使得所到之处政风民风均焕然一新。他不遗余力弹劾失职失责与贪污受贿的官员,在《包拯集》中他指名道姓奏疏弹劾的就有64人,以至于当时因他产生了个词叫做“包弹”,清官被称为“没包弹”,贪官则被称为“有包弹”,直至现在仍有地区方言将“有包弹”用作某有缺点有毛病的释义。

       包拯死后留下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清廉之初心不改,心里想的还是贪污枉法给广大百姓带来的痛苦与灾难。

        为官者的清与浊无消自己争辩,历史和人民自然会给出定论。腐败者不能坚定初心,因一时的小利与享受,而无视法令,随意践踏的是党和人民给予的信任,但纵观历史没人能逃得过人民的审判,清者自清,浊者最终都将被扫进历史的垃圾篓。

       从包拯的奉公思想,学习践行使命担当。包拯不结党、不营私,只奉公理,亲舅舅违法毫不留情,在执政上他主张“公私利济”“于国有利、于民无害”的原则,指出不能只图“目前之小利,忽经久之大计”,遇到原则性问题甚至“直唾帝面”。“庆历新政”时期两道奏疏,只为公理,不顾自身利益,不站党派,不怕树敌,一心为公,拳拳之心正是我们现在每个共产党人都应效仿学习的典范。

       每个人心中都有公理与私情,面临抉择我们不妨静下心看看,包拯的徐徐清风已过千年却仍在人们心中流淌,那道明月不知已照耀多少代人却光芒依旧。习总书记曾指出:“包青天的故事在我国民间广为传颂,从一个角度说明了群众对公正司法的企盼。”透过历史我们看到,包拯的主要功绩是直言上谏而不是陈冤办案,他从来没有被成为邢司专职大臣,但他无论身居何职,均奉公守正,不图身前身后,在人们的期盼下他“日间断人,夜间断鬼”,他将天下不公之冤案昭雪,他就成为了人民传颂的“包青天”。

       为了更好的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接新的革命征程,我们需要不断向历史学习,以包公的廉政形象为表里,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勇敢的挑起使命与担当,勇于自我革命,持续磨炼自己的斗争精神与斗争能力,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矢志不渝,我们就一定能在璀璨的新时代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谱写属于自己也属于人民的壮丽篇章。

       (作者系惠州市纪检监察干部)

主办:人民法制网   湖南中廉法律咨询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通用网址:http://www.rm-fz.com/人民法制.中国   湘ICP备180205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