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栏目  »  时事新闻
中国为什么要牢牢端稳自己的饭碗?
时间:2019-09-23来源:人民网 阅读:10

中国为什么要牢牢端稳自己的饭碗?

宋子节 曹昆 马昌

   来源:人民网-时政频道

9月23日,秋分,中国农民丰收节。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亿万农民喜迎丰收,麦地稻田一片欢腾。

民以食为天。一句流传甚久的中国古谚,道出了“食文化”在中国深远而重要的意义。而“近14亿人的饭碗由谁来端”?这不仅是一国之题,更是影响着世界的重要议题。

新中国诞生之初,时任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经放言,“历代政府都没有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共产党政权也解决不了”。

1974年第一次世界粮食会议上,一些专家预测,“由于人多地少等原因,中国绝无可能养活10亿人口”。

1994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发表《谁来养活中国》,提出耸人听闻的“中国粮食威胁论”……

近14亿人的饭碗由谁来端?如今,这个问题的答案早已显而易见。中国人民用事实向世界证明着:中国人能够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夏粮又获丰收,各地农民忙着晒粮入库。 傅新春摄(人民图片)

粮食足 民富足:端稳饭碗,保卫人民幸福的底线

常言道,“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对个人而言,吃饭问题是日常生活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对国家而言,一国之民的粮食安全同样是最大的民生问题之一。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生产,一遇自然灾害就可能面临“吃饭难”的问题。缺少农业的支持,许多其它行业的发展就无从谈起。重视粮食、发展农业,民生才有稳定的基石与光明的未来。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勇介绍,近年来,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一直稳定在17亿亩以上,单产不断提高,粮食产量始终保持在1.2万亿斤以上。目前,我国谷物自给率超过95%、口粮自给率达到100%,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80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7%。

不仅如此,中国人的“米袋子”更充实,“菜篮子”更丰富,“果盘子”更多彩。中国在1985年放开猪肉、蛋、禽、牛奶等畜产品价格后,大牲畜、生猪等传统养殖业发展迅猛,主要畜产品产量、禽蛋产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中国水产养殖产量突破5000万吨,占全世界水产养殖产量的60%以上。

在中国,有13.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相当于一整个福建省的面积被开辟为果园瓜田,仅去年就种出了2.5亿吨水果,占全球总产量的31.4%。国人食谱中的水果占有量,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均水果占有量3千克,到如今人均占有量184千克。

得益于膳食水平的改善,中国人的体格发育和营养状况明显改善,人民生活幸福感指数不断提升。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一项调查显示,从1975年到2015年,我国儿童身高、体重指标均持续快速增长。以最具代表性的5到5.5岁年龄组为例,男童和女童身高分别增长了8.0厘米和8.2厘米;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增长到77岁,翻了一倍多……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显示,目前中国居民每人每天平均能量摄入量为2172千卡,三大营养素供能充足,能量需要得到满足。

可以说,牢牢端稳中国人的饭碗,对促进国民营养与健康水平意义重大。

保障口粮供应稳定,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指数,我们不能仅仅停留于过去的成就,更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粮食消费总量呈现刚性增长趋势。“在粮食问题上,我们现在是紧平衡。”“到2020年,预计粮食需求量将达到一万四千亿斤左右。满足如此巨大的粮食需求,压力可想而知。”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

为应对不断上涨的粮食需求,立足国内基本解决我国人民吃饭问题,农业新旧动能转换日益加速。

以机制促活力,从最早的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现代农业合作社,从集中到分散再到集中,更新迭代的体制一次次激发种粮者的积极性。规模化生产、社会化服务,成为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途径。

以产业促生产。“主食产业化”“粮油深加工”……强而有力的产业链条让粮食产业提质增效。“谋划粮食领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由产品竞争转型为产业链竞争,使得粮食产业竞争力全线升级,实现了粮食产业经济跨越式发展。”河南省粮食局副局长朱保成表示。

以制度保安全。坚持底线思维,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从1994年实行的粮食省长负责制到进一步明确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对粮食从生产到储备再到流通、消费等各环节全方位的重视,有利于明确地方各级政府的事权与责任的同时,也是建立健全粮食安全责任长效机制的重要一步。

粮食足,民富足,端稳饭碗,是人民幸福生活的最大保障。从8亿人吃不饱,到近14亿人吃不完,中国在解决国民的吃饭问题上走出了一条适合国情的粮食安全发展之路,为切实提升人民幸福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大别山腹地的万亩水稻进入成熟期,一片丰收在望。 徐程摄(人民图片)

仓廪实 国业实:谷物自给,维护社会稳定的防线

“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靠别人解决吃饭问题是靠不住的。如果口粮依赖进口,我们就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习近平的一番话,道出了粮食安全对于国家安全的意义。粮食问题不能只从经济上看,必须从政治上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应当说,粮食是一条看不见的国防线。

《管子》中记载: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人大兴种粮,用粮换梁国、鲁国的锦帛,于是梁鲁两国广泛种桑养蚕。几年后,齐国不再拿粮食去换锦帛,梁鲁两国因粮食不能自给,遂灭。

20世纪70年代,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指出,“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的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类。”

近些年国际粮价大涨,世界粮食储备降到了30年来的最低点,粮价持续飞涨已在30多个国家诱发粮食危机,甚至损害了经济增长并危及政治安全。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即使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粮食安全问题依然不能放松。

首先,粮食安全不能完全依靠进口解决,因为当前全球粮食年贸易量甚至不能满足中国一国的粮食需求。“十几亿人不能靠买饭吃过日子。”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这样说,“解决好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必须坚持立足国内,‘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其次,一旦粮食依赖进口,我国的农产品市场与技术就将受制于人。在山东寿光,种子研发曾经一度成为产业发展软肋。2000年左右,欧美各大种子公司纷纷在寿光设立示范基地,将种子以低价卖给农民试种。这批抗病性好、产量高、品质好的“洋种子”迅速占领了市场,市场份额一度占到了60%以上。然而,占领市场后,外国种子价格飞涨,有的种子一度卖出每克200元的高价,农民再想买国产种子,却发现已经很难买到。

再次,从战略角度讲,依赖粮食进口,就有可能在未来的粮食战争中被对手击败。“越是国内外形势复杂,越要重农抓粮,一旦粮食出了问题谁也救不了我们。”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陈锡文说。从战略意义上讲,作为具有几千年农业大国历史的中国,粮食自给率达到了100%,才能在国际市场上有更多的话语权,在未来可能发生的粮食战争中稳操胜券。

为保障粮食这条看不见的“国防线”,“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藏粮于地,是要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全面落实15.46亿亩以上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5亿亩,到2020年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这些硬杠杠,为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了基础支撑。

藏粮于技,是在耕地稳定的情况下,靠不断创新的粮食增产技术来保障供应。在寿光,有了前车之鉴的人们开始搭建种业研发平台,增强农业的核心竞争力。“种业是产业的制高点,也是产业发展的命脉。”寿光市种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范立国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藏粮于民,是要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构建多级主体的粮食储备体系,保持和扩大农户的粮食储备规模,改善和提高农户存粮的质量。“农户储粮在我国粮食储备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是确保粮食安全的稳定器。”粮食经济研究中心原主任、研究员丁声俊表示。

仓廪实,国业实,端稳饭碗,是为了守好粮食这条看不见的“国防线”。2015年,随着粮食安全列入《国家安全法》第二十二条,粮食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战略地位,可以说,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关键保障。

安徽省阜阳市小麦长势良好,籽粒饱满,农民在田地查看小麦的长势。 王彪摄(人民图片)

农业稳,国家稳:食为政首,坚持农业基础的主线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古往今来,粮食安全都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是国家发展的“定海神针”。

努力保障十几亿人的粮食问题,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

丰收时节,黑龙江七星农场万亩大地上,几台收割机在无垠的稻田里欢快地收获着。农场地处三江平原腹地,现有耕地122万亩,种植优质大豆8万亩、高产玉米8万亩、高效经济作物1万亩。

时光倒流60年,这片弥漫着稻谷香的原野本是草莽丛生、沼泽密布的荒原。

“英雄奔赴北大荒,好汉建设黑龙江。”由14万转业复员官兵、10万大专院校毕业生、20万内地支边青年、54万城市知识青年组成的垦荒大军,义无反顾地投身于一场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拓荒。

“手里有粮,心就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毛泽东的话,点明了新中国对粮食的重视。“农业关系到五亿农村人口吃饭问题,吃肉吃油问题,以及其他日用性农产品问题……农业搞好了,农民能自治,五亿人口就稳定了。”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粮食局面极其困难。内有减产之忧,外有封锁之患。在重重压力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始终坚持将国粮之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减免公粮、推广良种、稳定粮价……到1952年底,国家粮食库存量比前一年增加32.7%,一系列举措奠定了新中国粮食安全的稳定基础。

路漫漫其修远兮,中国的粮食走过漫漫求索路。1978年,发端于小岗村的“大包干”成为改革开放一声春雷,唤醒了沉睡的大地,击破束缚生产力的传统生产关系,为中国粮食生产注入崭新的活力。

“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就好办了。”1982年5月邓小平在谈到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时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系列符合农村情况的方针和政策出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使农村经济和粮食生产起了根本性变化,从1978年到1984年,粮食产量从6095亿斤增长到8146亿斤,6年间平均每年递增5.1%。

“如果农业和粮食生产出了问题,任何国家也帮不了我们。靠吃进口粮过日子,必然受制于人。”江泽民在《要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讲话中这样强调。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改革粮食流通体制,建立国家专项粮食储备制度,“米袋子”省长负责制等一系列制度,为粮食安全支起一道道防护网。

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胡锦涛强调:“如果吃饭没有保障,一切发展都无从谈起。”2006年元旦,国家不再针对农业单独征税,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2600多年的税种宣告终结。农业税的取消,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又一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从2004年以来粮食生产出现历史罕见“十二连增”,各个方面的粮食需求都得到了持续可靠的保障。然而,“我们决不能因为连年丰收而对农业有丝毫忽视和放松。只有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这样强调。

粮食安全新战略发轫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从世情、国情、农情出发,对中国特色粮食安全道路作出了深刻阐释,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在这一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着重强调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我国13亿多张嘴要吃饭,不吃饭就不能生存,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他告诫,“要牢记历史,在吃饭问题上不能得健忘症,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

“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2018年9月在黑龙江七星农场考察,习近平语重心长地说。在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一楼大厅的展台前,习近平双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长地说:“中国粮食,中国饭碗。”

“饭碗论”“底线论”“红线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粮食安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为国家长治久安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自2004年起,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6年聚焦“三农”,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战略部署。同时,科技进步让粮食安全更有保障,中国农业科研位居世界前列,我国16家农业科研机构的发明专利申请量进入全球前50名。

农业稳,国家稳,十几亿人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回首70年,在国家的大政方针中,粮食的基础地位始终得到国家领导层面的绝对重视。从一张粮票到满桌珍馐,日渐丰富的餐桌也印证了饭碗正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的手中。

贵州省榕江县实施“菜-稻-菜”模式,实行水旱轮作。不仅有效减轻土壤中的病原菌和虫源量,而且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刘进银摄(人民图片)

口粮安,天下安:兼济天下,维护世界和平的基本线

进入新时代,当我们成功让世界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吃得饱、吃得好的同时,也为全球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

2019年6月23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大会第41届会议在意大利首都罗马召开,中国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屈冬玉在首轮选举中以高票当选粮农组织新任总干事,成为该组织历史上首位中国籍总干事。

此次当选体现了各方对中国坚定支持多边主义、促进全球粮农事业发展的高度赞赏,也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粮食安全以及农村发展成就的充分肯定。

“试想一下,如果地球上增加近14亿饥饿的难民,将会对世界局势产生怎样的影响?”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农业报道的人民日报高级记者,高云才这样问道。

确实,全球每年粮食年贸易量在8000亿斤左右,仅占我国消费量的2/3。中国如果不能端稳自己的饭碗,将会挤压世界其它国家民众的口粮。

中国始终致力提升粮食自给率。从1974年第一次世界粮食会议上,各国代表及专家对中国“绝无可能养活10亿人口”的深度忧虑,到198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大会上,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中国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从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爆发,中国牢牢守住耕地红线与粮食自给率,保持了粮食供应的稳定,到2014年、2015年先后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少饥饿目标证书、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减少饥饿目标证书……

事实证明,中国没有对世界粮食市场形成冲击,也没有对发展中国家的粮食进口需求形成竞争威胁。基于大国体制的优势与不断探索的科技手段,中国用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近20%的人口,端稳饭碗的中国,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从早年的粮食受援国到如今的粮食技术输出国,中国的农作物种植、灌溉及水产养殖、农业机械化等技术,正助力“一带一路”沿线粮食短缺国家生产出更多粮食。

7月的湖南长沙,稻浪滚滚丰收忙。与此同时,位于印度洋上的马达加斯加,人们将来自湖南的杂交水稻种子播种肥沃的土壤里,满心欢喜地期待着收获。

从1979年首次走出国门起,中国的杂交水稻已在世界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研究和推广,其中亚洲的印尼、印度、菲律宾、越南、孟加拉国、缅甸,美洲的美国、巴西、委内瑞拉、乌拉圭、哥伦比亚等国家都已进行了大面积的商业化种植。

杂交水稻品种M729,每公顷产量达10.41吨,比马达加斯加当地两个对照品种分别增产51.5%和114.6%。

“我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梦里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袁隆平,这位刚过九十岁生日的“杂交水稻之父”,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谈及自己的两个梦想。

如今,杂交水稻在国外的种植面积已突破700万公顷,普遍比当地水稻增产20%以上。联合国粮农组织已将杂交水稻列为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短缺的首选技术。

“作为中国农业高科技育种技术,杂交水稻正在悄然改变着世界。”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杨耀松表示,“来自中国的农业援助和技术支持,正在助力全球饥饿问题的缓解。”

不仅如此,中国还在近100个国家建立农技示范中心,派遣农业专家数万人,传授农业机械化、食品加工等众多领域的先进技术,帮助这些国家培养大批粮食技术人员……

在全球粮农事务中,中国展现出大国的担当和作为,缓解了世界范围内的饥饿问题,更促成了良好国际关系的动人佳话。2017年夏季的一天,马达加斯加的几位官员来长沙拜见袁隆平院士时,说道:“中国的杂交水稻在马达加斯加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马达加斯加人民已基本摆脱饥饿,马达加斯加人民为了感谢您,特地选水稻作新版货币图案!马达加斯加人民都想见到您!”

联合国粮农组织前总干事若泽·格拉齐亚诺·达席尔瓦说,“要想在2030年前实现零饥饿的目标,需要各个国家携手努力,互助共进。无疑,中国将在这个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让中国人的饭碗装满优质中国粮,是治国安民之要政、保障安全之要端、济世安邦之要举。中国的粮食库存充裕,市场供应充足,这不仅是一国之福祉,也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积极贡献力量。 

主办:人民法制网   湖南中廉法律咨询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通用网址:http://www.rm-fz.com/人民法制.中国   湘ICP备18020593号-2